台灣之光—高粱酒的製作過程
簡介
中式白酒的傳統製酒工藝作法,可以區分為「純糧固態發酵」、「液態發酵」、「固液勾兌」以及利用食用酒精與香料所混合出來的「合成酒」,而最傳統、同時也是金門高粱的製酒工藝便是「純糧固態發酵」。
使用「純糧固態發酵」這種釀酒工藝所生產出來的高粱酒,風味上可以說是最純正的。然而,在成本的考量之下,目前市售高粱酒幾乎都以「液態發酵」為生產方式,不須蒸煮原物料,直接加水加入一般的麴粉,即可入桶發酵。因為能夠節省原料及縮短製程時間,已然成為台灣高粱酒製酒工藝的主流。相較於液態發酵的出酒律高達 85%,固態發酵出酒率只有 46%~50%,由此可見金門高粱的珍貴。
能夠產出優質酒品的固態發酵,指的是原物料經過蒸煮後,將乾爽的原料加入天然落菌的麴粉入池發酵,釀造過程都必須要靠人力,而且發酵所需時間較長,製酒成本更是其他工法的三倍,雖然古法技術耗時又費工,酒質卻相當地天然醇厚。
製作流程
金門高粱酒的製造過程,主要可以分為「製麴」、「釀酒」、「包裝」、「窖藏」四個階段。
一、製麴
「麴」,是一種含有麴菌的物質,麴菌一旦加入蒸米或麥類、高粱攪和時,就能將澱粉轉化成葡萄糖,而產生酵母菌用以製造酒精。為能讓高粱酒能夠順利地發酵,製麴就成為必要的步驟。高粱酒的風味、品質及產量,關鍵性主要都是取決於酒麴的好與壞。
所以釀酒之前要先「製麴」。「麴」又稱「酒母」,用來培養釀酒所需的微生物。金門酒廠的麴是以小麥製成,將小麥磨成粉之後攪拌,再用機器壓製成方形的「麴塊」。
![]() |
圖片來源:取自網路 |
接著將麴塊帶到麴間進行「培麴」,讓微生物附著在上頭。培麴的過程中,需要適時用人力翻動,讓它發酵均勻,也要嚴格控管麴間的溼度和溫度。培麴大概要花一個月的時間,這時候微生物的活力最旺盛,接下來就會慢慢下滑,要在它最有活力的時候用掉它。
注:另外,大家可能會注意到,金門酒廠的麴塊中間有一個圓形的洞,這個設計是他們發明的。早年,金門酒廠發現麴塊的中央不容易乾,會發霉而產生酸敗味,於是乾脆把中央挖掉。
培麴作業完成之後,接著就先「堆麴」將它存放起來,要使用的時候再用機器「磨麴」將它磨成粉狀使用。
中式白酒的固態發酵並不會先進行高溫殺菌,酒麴是生的,利用麴上所生長的各種真菌、細菌及酵母,同時進行糖化和發酵,且不會一次全部發酵完畢,釀造原理與使用液態發酵的西方烈酒液態發酵很不一樣。而酒麴上的微生物,大部分來自四周環境,因此無法在其他地方作出一模一樣的麴塊。
二、釀酒
高粱進廠之後,要先加水「浸泡」再放到機器裡「蒸煮」讓它糊化,讓微生物更容易附著上去。要注意剛煮完的高梁不能立刻拿來釀酒,要先放到冷卻機「冷卻」,否則微生物一沾上就會因為過熱而死掉。
注:高粱浸泡完成後放入鍋中進行【蒸煮】,就是俗稱的「蒸高粱飯」。
高粱冷卻之後,就可以將它和麴粉攪拌在一起,這個動作稱為「拌麴」,接著就可以送入發酵池進行「發酵」了。金門酒廠採用的是「固態發酵」,也就是用固態的基質來發酵,這樣的作法花費的時間比較長、成本比較高,但是製造出來的酒風味口感比較豐富。
![]() |
圖片來源:取自網路 |
蒸完酒之後剩下的酒醪(ㄌㄠˊ),金門酒廠會將它們重新收集起來,重新冷卻、再拌麴,接著進行第二次發酵,第二次發酵大約需要十二天,這次發酵完後蒸餾出來的就是「第二道酒」。
高粱酒中,「頭鍋」最濃,「二鍋頭」最純。當製作成酒產品時,通常酒廠會將這二道酒以不同比例混合,再依酒精濃度的差別,取不同酒名以上市販賣。
據金門酒廠員工表示,早期會做到第三道、第四道,但後來發現到第二道最剛好,蒸餾出第二道酒之後,高粱裡的澱粉就差不多被用完了。
第二次蒸餾之後,剩下來的就是「酒糟」,開放讓金門當地民眾領取,其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作為牛的飼料,金門知名的「酒糟牛」就是這樣來的。
不論是第一道酒或第二道酒,都屬於「半成品酒」,都需要經過存放之後才能夠使用。其中用於「普飲酒」的會存放到不鏽鋼桶內,用於「高端酒」比如:陳高、黑金剛這類陳放年份高達5年以上的酒款則會存放於陶罈。
![]() |
圖片來源:取自網路 |
三、包裝
將蒸餾的第 1、2 道酒調配酒度融合後存入地窖,經 6 個月以上時間除去糟味,經品質鑑定達到出廠水準後,就可以灌裝上市。
半成品酒經過一段時間的熟陳之後,會再交由調酒師進行「勾調」。因為每批蒸餾出來的酒,品質都會有微妙的差異,所以必須透過專業的調酒師進行調配,以確保品質一致,酒質達到出廠標準後,就可以開始進行包裝作業。
四、窖藏
前面提到,要製作「陳年酒」或「高端酒」的半成品酒,會被存放到陶罈,這些陶罈將會儲放在恆溫、恆濕的地下坑道,讓酒自然熟陳,呈現出金門高粱酒特有的風味。
留言
張貼留言